什么样的人容易被催眠

心理学研究人员做过这样一个小实验:老师让全班同学起立,闭上眼睛并伸平双手。老师会告诉大家,他们的左手上放了一块很重的砖头,而右手则空空如也。当同学们睁开眼睛时,发现有些同学的左手真比右手低一些。事实上,这样的同学比较容易受到催眠,专业说法是“受暗示性比较高”。对比全班同学,有的人两手间的高度相差很多,有的却几乎没有区别,这就表示了不同的人受暗示性的差异。那么,什么样的人受暗示性高,什么样的人受暗示性低呢?首先,受暗示性是有个体差异的——有些人从内心对催眠产生抗拒,那么就不容易被催眠。其次,催眠对象对催眠师的信任程度对“受暗示性”的高低有很大的影响。正所谓“心诚则灵”,催眠对象越信任催眠师,在催眠过程中越容易配合并接受暗示。最后,那些平时喜欢胡思乱想且注意力容易集中的人,更容易接受催眠师的暗示并进入催眠状态。催眠状态与睡眠不同,因为被催眠者的意识并没有停止,只是变得不能自主,并且听从催眠师的指引。

进入催眠状态后,个体感觉会变得不敏感,甚至感觉不到疼痛。正因如此,在麻醉药被广泛使用之前,有的医生会用催眠的方式帮助病人止痛。此外,被催眠者会依据催眠师的指示产生幻觉,并做一些正常状态下不会去做的事,所以催眠被认为是催眠师与被催眠者潜意识的对话,因为这时没有意识的抵抗。被催眠者被暗示醒来后,往往记不得被催眠的经历,就好像被剔除了一样。事实上也确实如此。

测一测:你是否容易被催眠?

内容来源:“指尖探索·科学”平台